
Programme
稜鏡之光 / 艾倫‧費尼
Prismatic Light / Alan Fernie
月之暗面 / 保羅‧羅威特庫柏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 Paul Lovatt-Cooper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彼得‧葛拉姆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 Peter Graham
~ Intermission ~
無畏前行 / 彼得‧葛拉姆
To Boldly Go / Peter Graham
炫技幻想 / 彼得‧葛拉姆
Bravura / Peter Graham
上低音號重奏 / 林子祥、宋昀蓁、高志齊、李岳川
大都會 1927 / 彼得‧葛拉姆
Metropolis 1927 / Peter Graham
Programme Note
稜鏡之光 / 艾倫‧費尼
Prismatic Light / Alan Fernie
艾倫‧費尼 (Alan Fernie) 出身蘇格蘭礦業小鎮,自幼參加銅管樂團,曾於英國皇家音樂院 (Royal Academy) 主修長號演奏,並於蘇格蘭各大交響樂團擔任演奏職位。基於對英式銅管樂團的熱愛,費尼進行大量改編和創作,不論流行、爵士、或傳統樂曲都是費尼改編的對象。由於難易適中,作品廣受當地各級銅管樂團喜愛。
《稜鏡之光》即是費尼其中一首熱門原創作品,由短號信號揭開序幕,旋律後由長號、中音號、上低音號等輪流接棒。其明亮且極具活力的風格廣受各方喜愛,非常適合作為音樂會開場曲目。
月之暗面 / 保羅‧羅威特庫柏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 Paul Lovatt-Cooper
保羅‧羅威特庫柏是近年快速崛起的英國新生代作曲家及指揮家,其作品以銅管樂團音樂為主,特色是充滿爆發力且高難度的音樂,深受第一線銅管樂團的喜愛。曾在英國兩大知名銅管樂團:費瑞銅管樂團 (Fairey Band) 以及黑堤銅管樂團 (Black Dyke Band) 擔任擊樂手,多次參加英國銅管樂團公開賽、大不列顛國家冠軍銅管樂團大賽及歐洲銅管樂團大賽,並以獨奏家身分多次在紐約、東京、瑞士及荷蘭演出。
《月之暗面》由黑堤銅管樂團及國際扶輪社 (Rotary International) 於2007年委託創作,而後作曲家將其題獻給其父親哈利·庫柏 (Harry Cooper)。
作曲家靈感來自於對未知之處的幻想及模擬,作曲家自述:這首作品,就是我對「月之暗面」(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的音樂想像。我從新聞報導、網路資訊與影片中得知,月球是一個極為荒涼、貧瘠且崎嶇的地方。因此,音樂一開始便為聽眾描繪出一幅缺乏光與溫度、崎嶇不平的月球地貌。
然而,真正讓我著迷的是我們夜空中看不見的那一面月球—沒有陽光,也沒有來自人類文明的光污染。我只能想像,若站在那片完全黑暗的月球表面,四下張望,那種詭異的孤寂會是什麼感受。
當你慢慢探索周遭環境,眼睛抬望夜空,一幅壯麗奇景在你眼前展開—無數星星與銀河、行星與其他太陽系,全都在你面前閃爍著光芒,那光是從月球另一側的太陽射來的。
《月之暗面》試圖透過音樂,描繪出我心中這段旅程的整體感受—從冷峻崎嶇的表面出發,最終進入那無邊壯麗的宇宙景象。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彼得‧葛拉姆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 Peter Graham
彼得‧葛拉姆 (Peter Graham) 生於蘇格蘭蘭納克郡 (Lanarkshire),於愛丁堡大學畢業後,前往倫敦大學金匠學院 (Goldsmith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向知名作曲家葛瑞森 (Edward Gregson) 學習作曲。現專任銅管樂團及管樂團作品的改編與創作指導。作品經常成為各國銅管樂團大賽指定曲。
最早在文藝復興時期的12世紀,法國哲學家伯納德 (Bernard of Chartres) 就曾說到:「我們都像坐在巨人肩膀上的侏儒,因此能比他們看到更多、看得更遠;但這並不歸功於我們敏銳的視覺或是任何身體上的優勢,而是因為被他們高舉在巨人的高度。」後人數度引用了相似的譬喻,直到17世紀,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牛頓 (Isaac Newton) 在給競爭對手的信寫到:「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讓這個概念在英語世界流傳開來。
銅管音樂發展史上,各種音樂型態與風格都曾參與其中,逐漸形塑成今日的樣貌,而在美國這個音樂大熔爐中,融合過程最為顯著。葛拉姆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是2010年英國銅管樂團公開賽 (British Open Brass Band Championships) 指定曲,正是向為今日銅管音樂多樣性奠下根基的美國銅管樂大師們致敬。
第一樂章 信號曲 (Fanfares)
宣布啟程的燦爛信號,引用自後期浪漫樂派奧地利作曲家布魯克納 (Anton Bruckner) 第八號交響曲第四樂章。而這個樂章本身是向芝加哥交響樂團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傳奇的銅管聲部致敬,他們早期在喜愛德奧浪漫派音樂的指揮,如庫貝利克 (Rafael Kubelík)、萊納 (Fritz Reiner) 等人的帶領下,詮釋出獨一無二的輝煌聲響與震撼氣勢,可說是令世界上各大樂團望塵莫及。
第二樂章 輓歌 (Elegy)
音樂以不間斷接續 (attacca) 的方式進入第二樂章,一曲黑人靈歌《悄然離去》 (Steal Away) 鞏固起樂章的基礎,對黑人音樂在美國這個爵士樂起源地上起到的重要貢獻致上謝意。
這個樂章緬懷著兩位重要的爵士樂巨匠:一位是在二戰之後不斷開發並助長各種爵士風格的爵士小號手邁爾士.戴維斯 (Miles Davis);另一位則是活躍於搖擺樂與大樂團時代,且充滿歌唱性的長號演奏風格的湯米‧多西 (Tommy Dorsey)。
第三樂章 華麗幻想曲 (Fantasie Brillante)
最後一個樂章的致敬對象是在世紀之交、足跡遍及全球、由「進行曲之王」蘇沙 (Philip Sousa) 帶領的的蘇沙樂隊 (Sousa Band)。
在樂曲中段可以找到幾位大師級的演奏家,從歷史長河的迷霧中步出,展現他們炫技獨奏的片段:克拉克 (Herbert L. Clarke) 的短號、普萊亞 (Arthur Pryor) 的長號、曼提亞 (Simone Mantia) 的上低音號、及蘇沙樂隊中最高薪的鼓手赫爾梅克 (August Helmecke)。充滿威壓的和聲聲響緊接在炫技片段之後,象徵著巨人的腳步聲中邁向尾聲。
無畏前行 / 彼得‧葛拉姆
To Boldly Go / Peter Graham
《無畏前行》是為了慶祝救世軍墨爾本職員樂團 (Melbourne Staff Band of the Salvation Army) 成立125週年,於2015年由該團團長肯‧沃特沃斯 (Ken Waterworth) 委託創作。
委託人希望這首新作能呼應作曲家著名作品《熠熠如光》(Shine as the Light)的風格與精神—以救世軍聖樂為主題改編。因此葛拉姆於《無畏前行》中使用兩首救世軍傳統聖樂歌曲,分別是《我靠主的大能前行》 (I'll Go in the Strength of the Lord)以及《我不退後》 (I'll Not Turn Back)。
當樂團慶祝並回顧過去125年的服事歷程時,《無畏前行》也提醒著人們:墨爾本職員樂團的旅程與使命,仍將在21世紀持續無畏前行。
炫技幻想 / 彼得‧葛拉姆
Bravura / Peter Graham
《炫技幻想》是作曲家稍早所作的上低音號獨奏作品《燦爛》 (Brillante)的姊妹作,兩者皆採用19世紀傳統的「幻想變奏曲」 (Fantasy Variation)形式。作品中融合了來自大不列顛四方的民謠,分別為:
英格蘭:《橙與檸檬》(Oranges and Lemons)
蘇格蘭:《藍色風鈴草》(The Blue Bells of Scotland)
愛爾蘭:《吟遊少年》(The Minstrel Boy)
以及威爾斯:《哈勒赫的戰士》(Men of Harlech)
此曲為了2002年英國皇家艾伯特音樂廳節慶音樂會 (Royal Albert Hall Gala Concert) 所編寫,並由四位世界級獨奏家—大衛‧柴爾斯 (David Childs)、德瑞克‧凱恩 (Derick Kane)、史提芬‧米德 (Steven Mead)、大衛‧索頓 (David Thornton) (及特別嘉賓:柴爾斯兄弟:羅伯特及尼可拉斯 (Robert & Nicholas Childs))同台演出,各自於尾段華彩 (Cadenza) 部分即興發揮、展現個人風格。
今日由金頌銅管樂團上低音號聲部四位團員:林子祥、宋昀蓁、高志齊、李岳川擔綱獨奏部分。
大都會 1927 / 彼得‧葛拉姆
Metropolis 1927 / Peter Graham
弗里茲‧朗 (Fritz Lang)於1927年推出的科幻史詩默劇電影《大都會》 (Metropolis)被視為電影藝術的歷史傑作,也是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巔峰之作。電影年代設定在100年後,也就是2026年。此時已然形成一個反烏托邦社會。人類被分為兩個階層,生活在上下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權貴和富人住在上層:夢幻般的富麗大廈裡,每天過着享樂的生活;而貧窮的工薪階層則長期被困在幽暗的地下城市,與冰冷的機器相伴,過着勞碌辛苦的人生。
《大都會》當年並未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即將到來的2026年也不若其預言一般,但片中犀利的思想性、壯觀的表現主義布景設計及特效,使其於電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並於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獻遺產。此片也普遍被譽為是科幻電影開山鼻祖,深深影響後世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及拍攝手法,例如《銀翼殺手》、《星際大戰》等作品。
葛拉姆本人則表示:朗的這部電影可視為一部20世紀的寓言作品,融合了多種主題與影響力,從馬克思主義理想與社會諷刺,到明顯的宗教象徵。我的音樂並未嘗試去概括電影情節本身,而是反映我對電影中黑色風格的視覺語言與場景設計的音樂性回應—例如那幽暗壓迫的機械室、奢靡頹靡的夜總會、哥德式的大教堂等等—這是一個令人震懾卻又美得令人窒息的世界。